楚天都市小说 “作为‘都市报’诗人,我开心!”楚天都市报副刊作者又有多人加入中国作协啦!
极目新闻记者 张艳
“今天收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证。为自己加油,新的一年再出发。”
“一份热爱,一份执着,得到鼓励和肯定。”
最近,不少湖北作家开心地在朋友圈晒证自勉。
许多追求文学高度的文学爱好者,都希望能加入中国作协。据湖北省作协创联部的数据表明,2022年,湖北作家发展成为中国作协会员的人有40人,2023年则有45人。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陆续加入中国作协的湖北作家(诗人),其中有不少人是楚天都市报的副刊版面作者甚至是“常驻”老面孔。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证
作为至今仍为发行量居全国前列的全国都市类(晚报)纸媒,楚天都市报一纸风行27年,从创刊起就为作家、诗人以及无数文学爱好者打造了一块文学的后花园、芳草地。
极目新闻记者采访了几位来自不同领域行业的新晋中国作协会员,听他们讲述与楚天都市报之间的悠悠“不了情”。
“从同学手中抢来小说《第二次握手》《青春之歌》”
李汉超
应城作协主席李汉超已在《诗刊》《星星》《长江文艺》《绿风》《北方文学》等100多家报刊发表诗文2000余首(篇),出版诗文集11部,曾获全国首届“海东诗歌奖”、《辽河》“青年文学奖”和第11届湖北文艺评论奖。
文学是许多作家的缪斯。走进殿堂,难忘缘起。
“我已在文学路上走了40年!想当初,我是随着那个年代的文学阅读爱上文学的。”李汉超感慨道。
16岁的李汉超上师范时,神州大地掀起文学热,有一次他从同学手里“抢”来两本小说:张扬的《第二次握手》和杨沫的《青春之歌》,开始如饥似渴地读,一个周末就看完一本。后来他又阅读文学杂志,更是被文学所吸引。1981年,他参加工作刚有工资,就迫不及待地订阅了《芳草》和《丑小鸭》,并参加文学刊授,由此结识了辽宁诗人雁翎老师。
“我得到他的无私指点和热情鼓励。1984年1月,我在他编辑的《辽河》杂志发表诗歌处女作,从此我的业余时间与文学相伴。今年他已是86岁高龄,因心存感激,我仍保持着与他的联系。”说起诗歌的引路人,李汉超感恩在怀。
李汉超把自己的40年写作之路分为三个阶段:前30年为随意性写作阶段,“边读边写”,诗歌、小说、散文,不局限于体裁;2010年至2020年为训练性写作阶段,“边读边评边写”,为当代诗坛200余位诗人写赏评文章,还尝试写了200多首15行诗;2020年以后,进入方向性写作阶段,“边读边思边写”,尝试系列化写作,除了一部“短诗体”长诗《尘世手记》即将正式出版外,还写了一部十三行体诗集《季节的补丁》,力求创新与突破。
2016年9月14日,中秋节前夕,李汉超的诗歌《在农历里凝望》被楚天都市报“诗歌美文”版面选用。开心的他,在次日举行的一个中秋诗会上朗诵了这篇作品:“我在农历里凝望中秋/一滴思念晶莹剔透/歇在金黄的草尖上……”此后,他偶有作品被本报刊发,也开始关注这张报纸刊发的其他作者及其作品。
他透露,加入中国作协后,想尝试写一部关注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同时,将带领应城作家多出作品,多出成绩。
“战疫诗歌,把我30多年来的沉淀激发了出来”
刘源望
本报另一位作者刘源望,是湖北省应急管理厅的一名干部。他与楚天都市报的缘分“来得晚却来得紧密”。他因此自称“都市报诗人”。
“我清楚地记得,在楚天都市报第1次发表作品是2020年8月21日,那首诗的题目叫《棋子》。”他介绍说,“我去年申报加入中国作协时,在楚天都市报发表了35首作品,均列进了申报的代表性作品,占了很重要的一席之地。至2023年底,楚天都市报一共刊发了我近50首作品,都市报的副刊办得既有文学性又有可读性,还很亲民,可谓文学爱好者的摇篮。”
刘源望很多年来偶尔写一些杂文、散文或小说,未进行系统性创作,诗歌创作几乎为零。何以在短短三年时间里诗歌创作呈现井喷状态?这要从“武汉战疫”说起。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作为一名“应急人”,他一直未中断过工作。大年初三,许多武汉市民打开窗户高喊“武汉加油”,此情此景令他百感交集,热血沸腾,有了创作的冲动。当晚,他在书房里面伏案写了4个小时,一直写到凌晨1点,完成了一首长诗《武汉魂》。
“大年初四,我在朋友圈发出来后,一个导演朋友把我这首诗给了武汉电视台的一个播音员配音后,就上了喜马拉雅。带着情感的播音,让我自己听后都深深感动。同年3月份,一首长诗《我们,可曾想过》,150行,上了中国绿色时报副刊,还有一首《为了战胜疫魔》也上了湖北日报东湖副刊。另外一首《我们都是应急人》还上了《诗刊》公众号,并配发了我下沉社区的照片。当年7月份,《诗刊》发了我一组诗。就这样,诗歌把我30多年来的一种沉淀激发了出来。”
彼时,刘源望是湖北省森林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对最基层护林员的酸甜苦辣最为了解。那年7月,他的诗歌《护林员》被长江云的记者配图制作成视频,又被国家森防指网站转发,于是在圈内广为流传。从那时候起,他开始天天写,从未间断。到今天,写诗已然成了他生活或者生命中的一部分了。
其实,文学的种子早就深埋于刘源望心底。
他回忆说:“我老家过春节有玩龙灯舞狮子的习惯,我读初中时,我父亲就教会了我‘呼狮子’——就是狮子在别人家里表演完以后,去表演的一方必须有人捻着狮子的胡须,对主人家说赞美或祝愿的话八到十几句,要求结合主人家的家庭特点,比如家里有读书的,有教书的,有做生意的,有从政的,有务农的等,变换不同的祝语。那些四言八句也讲究押韵,类似于打油诗。再后来,我在学校读书的时候,还不到20岁,受我们一个咸宁老乡,湖北诗人饶庆年的影响,我喜欢上了现代诗……”
因为在楚天都市报频频亮相,有人调侃刘源望是“楚天都市报诗人”。对此,中国作协会员、湖北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小说家、诗人余述平曾经说过,“好诗不一定都是在诗刊和文学期刊发表的,许多报刊发表的诗也是很优秀的,比如楚天都市报这几年发表了大量优秀的纯诗,报纸后面都站着广大的读者,我许多好诗作也是在楚天都市报发表后受到关注的,我以‘楚天都市报诗人’而自豪。”
我写我心。刘源望说,加入中国作协,只是对他三年多来的创作的一个肯定,是个人的一个里程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并在参与这一个伟大的时代,揭露假丑恶,歌颂真善美!不停地写,永远是硬道理!要让自己手中的笔始终保持朝气蓬勃。”
“加入中国作协是对40年追梦的肯定,但不是终点”
梅赞
“我喜欢文学是从鄂南崇阳大市乡下开始的,那时我七八岁,外公虽是一个悬壶济世的医生,也喜欢文学。我至今还记得外公来鄂南小住的那些日子,总在每一个晨曦初露时,坐在操场边的一把藤椅上,手不释卷,诵读诗词歌赋的情景。那种韵味瑰丽的文字,给我印象极深。”刚刚从工商银行湖北省分行退休的梅赞,说起往事,画面感极强。
他说,彼时的乡村中学,订有很多文学期刊,像《湖北文艺》《朝霞》《湘江文艺》《广西文艺》《黑龙江文艺》等,还有《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文汇报》《湖北日报》《咸宁报》等。他从那时起就喜欢看报纸,读期刊。只要乡邮递员的邮铃一响,他就会奔过去,从邮递员手上接过喷着油墨香的报刊。还喜欢在老师不在办公室时,钻进教师办公室里翻阅报纸期刊。看报纸,只喜欢读文学副刊。乡间的“讲古佬”和唱夜歌的歌师们,有一肚子故事和韵文,再加上鄂南秀丽的山水,也给了他文学的想象。
读了一些作品后,少年的梅赞就手痒痒,有一次学校出国庆墙报(当时的学校壁报),他当文字编辑兼毛笔字抄稿员,梅赞当文字编辑兼毛笔字抄稿员半夜拼版时,发现少了一篇文章,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几句诗来,于是一口气写了一二十行,刚好补了那块空白,避免墙报开天窗。现在他还记得几句:共和国的清晨/我走进你的秋天/金黄的稻菽/火红的高粱/下夕阳的遍地英雄/把沉甸甸的收获堆在禾场……这首诗算是他发表的第一首诗,受到了语文老师的激赏,引来其他老师围观。他说,经历过诗歌黄金年代的文学青年,心中都有一个文学梦。
追梦的四十年里,他一直坚持业余创作,从没间断。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散文、诗歌、小说,累计100余万字。出版诗集《为你而歌》,散文集《远去的凉亭》《大市莺声似故山》,长篇散文《时代侧影——给历史一个回声》。曾获第一届湖北产业文学奖,长江丛刊2018年度散文奖,2021年获中国金融作协建党100周年作品征集一等奖,等等。
2001年,梅赞在楚天都市报发表散文《芹菜香》,后来一连发表了《一壶茶油》《草叶情思》《音乐怪才瓦格纳》《琴声慰藉》《法布尔与昆虫记》《其实,爱已铭记在心》《竹床上的夏天》等,这让他受到莫大鼓舞。后来的20年间,也发表了20余篇作品。其中,学习强国湖北平台转发的就有10余篇。
梅赞说,一个作者的作品必须要有载体,楚天都市报的文学副刊就是一个极好的载体。“每发表一篇文章,对我来说都是莫大的鼓励,而且,也从编辑老师的修改和删节中学到了知识和文字的功力。而且,楚天都市报很多年来发行量巨大,传播力度大、深度广。如今年1月3日选了我的《咸安坊忆萧红》一文,一位朋友在南航的国际航班上读到后,即刻告诉了我。我甚感荣焉。”
他把加入中国作协看作是对40年文学追梦的肯定。“但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未来的岁月,我一定扎根脚下的沃土,坚持正确的方向,讴歌我们的时代,讴歌我们的生活,写出不负时代,不负生活的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