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树立怎样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辅导员说|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体系构建与对策研究
构建与对策研究
随着近些年来中国高校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这也造成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环境日益激烈、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象。国家有关部门为了进一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例如,教育部提出了要建成涉及课堂教学、自主学习以及实践教学的指导、帮扶一体化培养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内容也明确指出,要更好地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缓解其就业难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从而为建设创新型社会提供助力。
一、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发挥高校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优势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创新人才的主战场,它具有其他领域所无法比拟的突出性优势。因此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体系,有助于众高校更好地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突出自身的办学优势,更好地将行业发展、岗位需求融入教学规划的设计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学的创新,从而为大学生人才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成长环境和就业环境。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创新力量永远是社会各个领域不断发展的动力来源,因此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是新时期高校的重要任务和使命。优化创新创业管理体系有助于高校进一步整合自身所拥有的创新创业课程资源,构建出良好的实训教学机制,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而以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基础,构建出涵盖国家、社会、学校、师生群体的创新创业管理联动体系。
(二)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创新创业素质
长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进而导致高校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的思维和能力普遍不足,无法进一步满足新时期各行各业对于创新发展的人才需要。因此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管理体系,有助于针对当前大学生能力欠缺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规划和指导,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和择业观,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效果,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其就业竞争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另外,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欠缺与创新实践培养力度不足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完善高校的教育手段,增强学生自我提升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使其拥有更高水平的创业素养和奋斗意识,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的各类创业实践活动。
二、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学管理体系的结构比较单一
目前许多高校都根据自身教学管理的发展现状构建了综合管理和日常工作管理两个方面的创新创业管理系统,形成了教务处、创新研究院、创新教学管理机构相协调的创新创业教学管理体系。但是部分高校仍然存在着创新创业管理体系结构单一化的问题,比如有的高校将创新教学的综合管理职责划分给学校教务处或学校团委;有的只是形式化地构建了创新创业指导中心,教学管理机构的具体职能也较为有限,无法发挥教学管理的协调服务功能;许多教学管理者无法有效地应对教学创新背景下较为繁杂的创新创业管理工作;另外,在教学评价与审核方面,也并未构建出专门的机构,无法保证创新创业教学的创新工作能够有序推进。
(二)创新创业培养与专业教学的融合性较差
尽管随着近些年来国家的有关部门加大了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视和引导,许多高校也提高了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认识,但是目前来看高校所构建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例如,普遍缺少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针对性训练教学,培养实施的具体机制也不够完善。一方面许多院校仍然侧重于对专业背景知识的讲述,并未结合当前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政策性内容进行创新,也无法构建出更加良好的创新创业培养环境。另一方面,高校的专业教学与创新实践教学相脱离,落实工作的难度较大,学生所拥有的创新创业的实践机会也比较少。尤其是创业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较小,无法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具体内容;还有部分高校所开设的创新创业选修课程,往往因为资金、教材、教学效果等因素没能坚持下来,最终停办。
(三)缺少进行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专业师资
尽管教育部门针对高校教师的创新教学素质偏低等问题,构建了相应的教师培训和创业培训的实践活动,并且覆盖到了全国上千所高校。但是实际的教学培养效果却不够理想,专业师资建设的实际效果也并未达到预期目标。许多高校仍然存在着创新创业教学的专项教师人员不足,教师缺少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专业化素养,在师资建设管理方面也并未构建出科学有效的师资管理体系和教师优化提升的渠道。在优秀师资人才引入方面,普遍存在引入渠道较少,经费投入不足,优秀师资待遇缺乏吸引力等问题。在具体创新创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是进行创新创业理论的讲解或者分享相关成功创业的案例或故事,这些方式都显得较为死板。在教学评价环节,也并未将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提升纳入学习评价的指标体系范围。
三、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课程体系
国家在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创新大学生课程教学体系,为优化学生创新创业的素养奠定良好的课程体系基础。在人才培养中,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以及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高校要在课程体系的创新环节进一步加强对创新创业教学的重视程度。例如,不应该单纯将创新创业教学作为选修课内容,而是要构建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课程,并将其纳入必修课的教学范围。同时还要配合相应的学分制度,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重视程度。在不同专业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专业发展的需求对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和调整,从而进一步发挥专业教学的特点,构建出针对性、科学性的课程体系内容。
(二)强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高校创新创业的师资力量和水平与最终创新人才培养的效果有着直接性的关联。因此在创新创业管理体系的优化过程中,要进一步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长期以来,中国高校师资队伍往往存在“具有着较强的理论教学能力,却缺少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问题,教师无法在学生创新实践的教学环节中为其提供更有效的引导和帮助,进而也影响了高校创业教育的最终成果。因此高校要进一步构建教师参与创业实践的培育机制,引导教师将理论知识进一步应用到实践场景中,提高其创业教育的综合素养。另外,高校还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与其他院校或用人单位达成师资建设的合作计划,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特色化的培训项目,同时利用人才流动机制优化学生创业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促进创业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评价考核机制
评价考核机制的构建是进一步衡量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提升状况以及高校教学管理体系是否科学的重要途径,对优化当前创新创业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还要结合自身的教学体系创新的具体要求,进一步构建出针对学生创新创业管理的教学评价机制,以便进一步提高学习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使其符合当前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教学考核的结果也可为教学决策和创新创业教学的调整提供重要的依据。为此,高校要首先以学生的能力提升为核心,进一步构建创新创业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还要形成可量化、可改进的评价实施机制。例如,在对具体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团队进行综合考评时,要针对性地考察项目成员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能力。
(四)搭建创新创业的线上教学服务平台
高校要在区块链技术优势的条件下进一步加强校内、校外人才培养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例如,要更加主动地与企业达成实训管理资源共享的协作机制,构建校企合作线上教学的门户网站,合作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管理、网络教学实施、学生实习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同时开展毕业生创新创业的远程指导教学。在实训教学机制的构建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可以针对人才培养形成分布式教学系统,从而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分享”的信息化教学体系。教师也要利用这一系统优势,实现去中心化、高效化的教学信息存储,并随时随地获取所需要的教学信息,从而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提升需求提供精准性的服务和指导。对于企业来说,要进一步借助信息共享平台,选择适合其岗位发展和人才培训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需要高职教师要在“双师育人”模式中将每个学生从入学到实习的能力提升过程,以数字化信息的形式进行存储,以便在学生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为其提供重要的参考。
总而言之,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高校有责任以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和新需求为基础,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的内容。它要求高校要积极地调整当前创新人才的培养策略,将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的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体系,以便更好地带动就业,为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有利的保障。
高校辅导员工作室
图文来源|王国泰(四川传媒学院)
审核组长|邢亚欣(石家庄人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张晓惜(雅安职业技术学院)
技术排版|唐小媚(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推文校对|张晓惜(雅安职业技术学院)、郝晶(河北传媒学院)、苏芳芳(河南科技大学)、祖力亚尔(西北民族大学)、邢亚欣(石家庄人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后台运营|任倩(河北传媒学院)、魏曼(宁夏理工学院)、赵子波(嘉应学院)、王乃婧(武汉工程大学)